劉其偉﹝Max Liu﹞﹝1912 ~ 2002﹞

集「科學與藝術」、「現代與原始」、「感性與理智」於一生的藝壇老頑 童—劉其偉,九十齡時曾說:還想活另一個九十年!如此地熱愛生命,三 十八歲握住畫筆後,他燃燒散發出的光熱,影響並刺激無數台灣藝文界, 普羅大眾深深喜愛劉其偉「保育代言人、原始探險家、人類文化研究者」 的多重角色,劉老創造出前所未有、使人感動、微笑的自然視界。

劉其偉的藝術貢獻在於 1954 年起,引進西方繪畫技巧、理論等譯作入台灣, 1959 年與張杰、吳廷標、香洪、胡茄等人組成引領水彩藝術發展的「中國水彩畫會」, 1963 年榮獲中國畫學會第一屆「最優水彩畫家」金爵獎。兩年後,卻因越戰爆發,人人暱稱「其老」(豈老)的他,開始出發探險生涯首站,中南半島占婆、吉蔑、暹邏等古文明,注入劉其偉原始藝術創作、研究中,從此即無法斬斷對全世界原始文化、人類學領域的親臨追求。

二十世紀初之表現主義大師:高更、馬諦斯、畢卡索、克利、康丁斯基、亨利摩爾所發展的原始主義 ( primitivism) 撼動人心,劉其偉堪稱是此一潮流的最佳實踐者!六十一歲著作「菲(律賓)島原始文化與藝術」,獲得該國國家藝術委員會頒贈「東亞藝術文化著作榮譽獎」;七十歲深入婆羅洲熱帶雨林、八十二歲組探險隊再入巴布亞紐幾內亞,復及非洲和中南美洲;畢生著作等身。

劉其偉擅長以半抽象形式,透過想像將現實世界簡化、變形,幻化成原始純真的神秘世界,作品多人物、動植物、與文化保存、生態保護之意念呈現。其繪畫風格,經研究為:具有裝飾、融合、和諧、幽默等特性;劉其偉一生之「野性哲學」蘊含著:掙脫顛沛、困苦生活經驗後的重生,堅持童真無念的開懷,是以他從不介意無傳統學院繪畫背景,換以優秀的日、英語言、理工專業養成,全新奠基、不朽於東方藝壇。

劉教授認為學習藝術,能「忍耐一生寂寞,不就一時浮華,才能踏入藝術的『真境』。」「繪畫中的實際和理論,或技巧與精神,是必相輔而行;如果你要把生命賦予在你作品之中,它的力量,唯有從讀書中才能陶冶出來。」他並且表示,「沒有思想做基礎,僅靠熟練技巧的繪畫,是不可能稱為藝術的。」「學習繪畫,在思想上所下的工夫越多,則靈感的出現機會也愈多;感情越豐富,作品的內涵也越深。同時,也唯有這種『思想』的作品,才能擺脫庸俗,表現出『真理』、『完整』與『自由』。」

此外,劉老也認為「石膏像只是訓練準確及明暗,使二次元的平面產生三次元的錯覺空間,這並不十分重要,但如果把速寫練好了,線條才是繪畫的韻律真正組織要素。」因此,「不贊成學院派教初學者畫石膏像,主張畫寫生或速寫。一直認為繪畫的準確性、明暗、空間和透視感不大重要,最要緊的是訓練想像力。多方面的美學的知識,以及開拓更寬廣的生活領域,可以豐富創作的內涵與增益想像力。」

而且「一個藝術追求者,應該有勇氣多方面嘗試。就拿水彩畫紙為例,不管什麼紙,我都試過。自己作品好壞,要個人真誠的感覺而定,因為藝術本身就是不合理的。我反對太保守,試一試總不會有什麼壞處吧?」同時認為美術的創作與其價值的肯定,和文明的進展並沒有必然的關係。史前時期的藝術,及現存於蠻荒地區的土著藝術,反而因較少文明的感染,而充分流露出直率與純樸的氣質。

因為現代繪畫受到原始藝術的啟發很大,為了研究原始藝術,他經常到原始部落去採訪、研究,並體現在個人的創作中。每一個地區的原住民有他們自己的歷史背景和風俗習慣,也有他們自己美麗的神話。這些不同的文化,引起 劉 教授對文化人類學的興趣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lines.tn.edu.tw/art-child/life.htm